辉煌80载

80 years of brilliance

罗中美育自由生长阶段 (1942年2月-1992年)

罗溪中学的创建——罗溪前身,“旦明补习学社”

民国31年,即1942年2月,正值抗战烽火遍及中国大地之时,一位胸怀满腔爱国热情的商人陈荷伯在罗店镇创办了“旦明补习学社”,社址在镇东南的东岳庙内,名义上由商会会长程凤池任社长,实际负责人是陈荷伯、高洪道,教师由小学教师和镇上的学究兼任。 开学当天在东岳庙大殿里举行了开学典礼,程凤池到场,陈荷伯老师作开学典礼讲话,他语重心长地嘱咐大家:要记住我们的校名叫旦明。为什么叫旦明?不言而喻是表达了对抗战必胜的信心和对后一代的希望。

学校设初一、初二两个班,各十余人。初一年级的教室在东厢房,初二年级在大殿内,西厢房是办公室和老师宿舍。学校设备简陋,除了课桌椅黑板外,什么都没有。办学初期正处于日寇占领时期,学校经费主要由罗店镇商会提供,部分同学寄宿在罗店北街程凤池开办的酱园店门面楼上;在他对门开南货店的王仲嘉也给予了学校很大支持。

学校创办不久,日本人干扰并带走陈荷伯老师,学校因此被迫停办。后得程凤池、王仲嘉等人保释,陈荷伯老师回到学校。

1942年4月,旦明补习学社停课一个月后,正式复课。由于办学经费困难,学校进行改组,成立校董事会。

罗溪建立,学校初具规模

朱镇雄校长

1942年夏,学校正式定名为罗溪中学,校址迁往新村翁家小洋房,镇长周艺卿(妇科名医)的女儿周玉英担任校长,朱镇雄主持校务工作,经费由罗店镇商会、米业公会负担。经费由学校董事会统一管理,董事会成员有施文冉、周静初、程凤池、王仲嘉、钱大钧、李誉添等人,由施文冉担任董事长。

1942年9月由朱镇雄接替周玉英担任校长。当时由于经费不足,办学条件极其困难。

1943年2月,武嘏纯得知罗溪中学办学困难的消息后,毅然中止正在筹办的“三益初中”,偕同教育界前辈陈荷伯来到罗店办学,在地方绅士的支持和工商界的资助下,很快成立校董会,校董有施文冉、张道胜、周静初、王仲嘉、程凤池、钱大钧、李誉添、武嘏纯等人,由施文冉任董事长,推选武嘏纯为校长,全面负责学校工作,陈荷伯为校务主任,负责学校日常工作,学校也由新村迁到亭前西街的朱家祠堂,沿用“罗溪中学”校名。学校委托武仲衡修理校舍和添置设备,于1943年9月招生开学。在武校长的管理下,罗溪中学初具规模。

从1937年到1942年,在旦明补习社开办之前,罗店镇没有一所中学,抗战之前虽有一所观澜中学,但只有短短5年历史,到1937年“八一三”抗战爆发便停办。所以在战火中诞生、在逆境中发展起来的罗溪中学对罗店镇和周边地区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罗溪中学的发展

1944年秋,武校长让贤,由沈同文担任校长。
沈同文(1910—1962),又名洁生。生于宝山县一个乡村教师家庭。1930年毕业于江苏省立太仓师范。怀着“教育救国”的理想,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师范毕业后,沈同文回到了他的母校—嘉定私立普通学校,任高年级班主任,其后相继在嘉定县立奎山中心小学、上海私立浦东中学和万竹小学任教。因工作上富有钻研和创新精神,深得同事好评。他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一·二八”淞沪战事后,和其弟沈同文以小学生口吻合著《谁是我们的敌人》一书,揭露日寇侵华罪行。后经友人多次相邀,到离家10余里的私立罗溪中学任教。

罗溪中学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沈同文家20多亩私田。抗战爆发以后,对于沈家来说,学校的开支已不堪承担。由于当时农村经济濒于破产,只依靠几个开明乡绅组成的董事会,已很难支撑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于是沈同文校长组成了以朱保洪为董事长的董事会。他的办学计划取得董事会的大力支持,董事们捐地、赠款、送书等,添建了礼堂、教室等多幢建筑,并用捐款人名字命名,如大礼堂名为“凤仪堂”(周凤仪捐赠),教室名为“保洪堂”、“春林堂”、“誉添堂”等,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到解放前夕,已发展到8个班级、20多名教职工和400余名学生,并将学校迁到老沪太路西面。在占地近20亩的新校址(今陈伯吹中学校址一部分)上,新建了教室、办公室、礼堂、医务室、图书室,开辟了操场,添置了钢琴、石膏像、化学仪器、体育器材以及包括整套《鲁迅全集》的一批图书等。1952年,校基扩大到30亩,兴建教室6间。

为了激励和照顾贫困学生,学校还挤出资金,设立奖学金和实行学费减免制度。为了解决远道前来就学的学生住宿问题,学校在罗店镇西巷街租借了民房作宿舍,安排了一百多张床位。

立足生活实践,形成办学思想

办学思想:学用一致
沈同文校长与陶行知先生关系密切,经常来往。他极力推崇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潜心研究和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实践“教育必须下乡,知识必须给予农民”的思想。他在师生中做了大量宣传工作,还积极组织师生骑自行车去大场余庆桥,参观育才学校和山海工学团,这对于他确立“学用一致”的教育思想,建立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办学目标:把罗溪办成一所新型的农村中学
校风:艰苦朴素,勤奋进取。
根据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结合学校办学实践,沈同文校长提出适合学校的校风。

适应时代发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办学初期,在沈同文校长办学思想影响下,罗溪中学教师团结爱国,并以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始终。 抗战时期,民族矛盾是国内主要矛盾,尽管学校环境很恶劣,但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向学生灌输爱国思想。如语文教师陈荷伯、沈同文在语文教学中,讲授文天祥的《正气歌》、岳飞的《满江红》、陆游的《示儿》等等,进行民族气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再如,在外语课的设置上。当时罗溪开设英语课,1944年春,由于伪教育科的压力,不得不开设日语课,学生不得不学日语。日语考试时,学生有抵触情绪,不认真作答,敷衍了事。之后,在课程表中日语课只是虚设,无人愿意上课。 抗战胜利后,创作了罗溪校歌,由沈同文作词、董源谱曲歌词为:

罗溪是神圣抗战的一营,
罗溪是我们共同的母亲。
我们罗溪的学生团结友爱奋勇前进。
我们艰苦相互为祖国献身,
我们努力学习为民族增光。
来!大家发扬罗溪的精神。
来!大家发扬罗溪的精神。

罗溪是神圣抗战的一营,
罗溪是民族解放的先锋。
我们罗溪的学生团结友爱奋勇前进。
我们艰苦相互为祖国献身,
我们努力学习为民族增光。
来!大家发扬罗溪的精神。
来!大家发扬罗溪的精神。

这首校歌反映了抗战时期罗溪的概貌,她不仅能鼓舞青年学生的斗志,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解放战争时期,学校地下党员活动相当活跃。
第三次国内战争期间,有三名地下党员来学校教书并宣传革命:1946年地下党员张恒来校教美术,1947年地下党员周丽砂在苏州社会学院读书时作为学生代表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五二0”学生运动,进入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黑名单”,被迫离校,由张恒介绍到学校教语文。1949年初,地下党员赖志夷来学校教音乐。

他们三个地下党员在课内外不断地向学生宣传革命。周丽砂在1949年3月发展了三个学生为地下党员,作为骨干推动学生活动的开展。张恒也率领进步学生在罗店地区描绘地图,为解放军引路作准备。解放前夕,他们组织了学生读书会、演讲队、文学社、美术组和护校团,组织学生和鼓励群众拒绝为国民党军队在罗店修建工事。解放后,他们动员大批学生做解放军的向导、翻译、采购和医务人员,接着又组织发动了学生参军、参干。

解放初期,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如火如荼。
“东方红,太阳升”,解放初期学校掀起了罗溪中学爱国主义教育的高潮。首先是围绕当时各大政治运动,配合党和政府大力开展各种宣传活动,例如在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交公粮等运动中,组织学生宣传队,深入到街头、农村,用小组唱、表演唱、快板等形式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教育,比较出色地完成了爱国主义宣传任务。这一系列斗争实践也教育了学生,提高了学生的政治觉悟。
1950年,一大批优秀学生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积极参军参干,其中较著名的有高奔(后来从事飞行员工作)、黄培初(后出任宝山县委秘书)等。

创设条件,稳定学校教学秩序

解放前后,社会动荡,对学校教育造成很大冲击,百废待兴,学校领导、老师因地制宜,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一是课程设置齐全,确保文化知识的传授。学校开设的课程有语文、数学(包括算术、代数、几何)、英语、历史、地理、动物、植物等;教材采用的是开明书店的版本,这在当时是比较进步的,英语教材是林语堂编写的。学校也很重视音体美的教学。

二是课外教育活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外教育当时又叫兴趣小组活动,有写作、绘画、歌咏、舞蹈、乐器、园艺、饲养以及各类体育活动组。学校每天下午上两节课,课后便按照各自的兴趣,自由报名,参加活动,每项活动都有老师指导,学生踊跃参加。歌咏、舞蹈组在大礼堂;写作组经常到民间采风,或在教室写文章,出墙报;绘画组有时在课堂画素描,有时去田间或乡村写生;园艺组在实验田里种植花卉树木、瓜果蔬菜;体育类的则在操场奔跑投篮……此时,在夕阳的映照下,呈现出一幅幅罗溪人生动活泼、绚丽多采的生活画卷。同学们在这样一种氛围中,接受了美的教育、社会教育、劳动教育,同时,也开发了智力,陶冶了情操,促进了同学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学校为了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掌握艺术和技能,每学期都举行各类文艺、体育比赛。赛前各班级、各小组都争先恐后排练请老师辅导,老师忙不过来,就请学习优异同学帮助,校园处处呈现互教互学的友爱场面。在这样的氛围下,“罗溪”不仅仅是一所学校,更是一个大家庭,形成了亲密的师生之情、学生之谊。

三是任人唯贤,师资阵容强大。学校不少老师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教学水平很高。作为私立学校的校长,沈同文坚决与当时的“学店”划清界限,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不徇私情,认真选聘师资,组织教师队伍。

在那个“毕业就是失业”时代,不少有才华的知识分子,或隐居于乡间、或彷徨于社会,或学非所用,或因投身革命而为反动当局所通缉。无论是谁,沈同文都真诚相待,甚至甘冒风险,邀请或接纳他们来校任教。当时毕业于中央大学体育系的张元生,经沈同文多次登门相邀,终于来校任体育老师(张先生解放后调任江苏师范学院体育系主任)。英语教师赵耕书,毕业于圣约翰大学,他读英语非常标准,教学十分严格。一些年轻老师大多是爱国进步人士,都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如语文教师周丽砂,是作家、著名诗人,他上课形象生动,比喻贴切,能引人入胜;平时待人和气,大家都愿意接近他。绘画老师张恒,毕业于美术专科学校,谈吐幽默,平易近人。舞蹈教师赖志夷则是个舞蹈家。曾先后担任音乐教师的董源、叶林,他们既是歌唱家又是作曲家,董源还是罗溪校歌的作曲者。解放后曾任上海音协秘书长的夏白(廖一风)等也曾来校任教(解放后才知道这些年轻教师都是地下党员)。“罗溪”因为有这样一批优秀教师任教,学校的教育质量,在当时的苏南地区是名列前茅的。

四是勤工俭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1950年,因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国家经济困难,私立学校办学更加困难,学校在党的“生产自救”方针的指导下,组织师生编草鞋、养鸭子、种白菜等,这样既解决了学校的困难,又让学生受到劳动生产教育。因成绩显著,学校获得江苏省教育厅颁发的“勤工俭学苏南地区红旗单位”荣誉称号,得到松江专署教育处的表彰和奖励,学校的经验介绍刊登在苏南教育通讯期刊上,并在《文汇报》上刊登活动照片和表扬文章。从此学校享誉苏南地区,被誉为“苏南地区一面红旗”。

五是设立工农班,为工农提供学习的机会。
解放前,由于连年战乱,许多适龄少年都失去了读书学习的机会。解放后,这些长大的孩子更觉得知识的宝贵,希望有读中学的机会。校长沈同文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审时度势,决定在1950年招收初一新生时,特地招收一个工农班,放宽招收条件,允许招收岁数大一点(他们的年龄比其他三个初一班的学生大3—4岁)、基础差一点的学生。这批工农青年的家庭经济都比较困难,学校免收学费。后来,把这些大龄青年编为初一甲班,基础较好的适龄学生编为初一乙班、丙班、丁班三个班。

学校非常重视这个工农班的教学工作,配备了骨干教师任教,班主任是后来调任大学体育系的张元生,数学教师是毕业于圣约翰大学的赵耕书,语文教师是富有教学经验的程庚艳;为适应当时解放初期党和政府需要培养众多青年干部的形势,在课程设置上,免修英语,增加具有实用意义的会计薄记数学课目,深受学生欢迎。到了初三,为了让这些青年有更大的发展,学校决定增设英语课,沈同文校长亲自上课,学生初中毕业后既可到社会上担任重要的工作,又可以升入高中继续学习。 这些学生也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勤奋刻苦,所以进步很快。到了初二,又有一部分大龄青年要求插班学习。沈同文校长再次为他们开了方便之门,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后来,这个班的毕业生中有不少人担任了较为重要的社会工作,例如盛如荣曾任宝山县人大副主任,王中兴曾任月浦乡乡长。

罗溪中学在苏南地区小有名气,也闻名于上海市近郊。如,1950年应届的初三毕业生共69名,14人参军参干,47人考入高一级学校(普通高中中师、国立高机、高职、助产士卫校等中专);1952年,学生武宝东、武增华分别荣获宝山县第一届中学生运动会男女总分第一名。

在这段时期内,沈同文校长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参与反内战运动,罗溪中学得到当时许多革命志士、教育家、革命文艺家和各界爱国人士的指导和支持。如20世纪40年代中期,陶行知先生在由重庆返沪前夕,亲自邀请抗日爱国将领冯玉祥题写“罗溪中学”校名。冯将军听了学校介绍后,欣然命笔。不久“罗溪中学”四个金色大字镶嵌在罗中的大门上(可惜在“文革”中遗失)。1946年秋,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作家、文化出版界的前辈叶圣陶先生以及陈伯吹、陈鹤琴应沈校长的邀请到校讲学。叶圣陶在沈同文的亲自陪同下来到学校,向全体师生发表了演说。在演说中叶老指出:我们要爱书本,但更要爱国家,爱人民。我们要安心读书,但不能得到安心读书的环境!学生受教育,为的是把自己培养成独立不倚的人,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的人;决不承袭我国传统精神中“损人以利己”,追逐“利禄”,梦想当“皇帝的伙计”。沈同文也即席发表了题为《真善美》的演说。这次演讲活动,对于闭塞在江南古镇的一群农家子弟和他们的师长,犹似春风拂面,在他们纯朴的心中,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也体现了这次演讲活动的组织者,为振兴家乡教育事业的一番良苦用心。

宝山二中、罗店中学 (1956年-1976年)

这一时期,学校主要党政领导是:

学校主要党政领导

1957年8月,刘启光任校长;
1958年8月,蔡公琪任书记兼校长;
1961年8月,包钟琳任书记、陈明南任校长;
1962年7月,包钟琳任校长;
1969年7月,毛逴任书记兼校长;
1973年9月,徐彩祥任书记兼校长。

学校继续发展

办学体制变化,私立为公立

第一届高中毕业生

1956年秋学校改名为“宝山县第二中学”,办学体制也发生变化:由私立改为公立。

1958年开设高中,成为完全中学,招收高中一年级新生4个班,初中17个班,学生1064人。

1961年,第一届高中生毕业。

1965年,学校以所在地命名,改名为“上海市罗店中学”。 学校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加强思想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

学校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为学先为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一是召开校会、班会等,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做尊师守纪的好学生。二是组织各类教育活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灌输爱国主义思想。如,在高三毕业班填志愿时,教育学生要“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动员部分学生不参加高考,毕业后支援边疆建设,一部分学生响应国家和学校的号召,放弃大学深造的机会,报名支援边疆建设。如63届毕业生杨藏祖、65届毕业生李静和汤守邦等同学自觉报名支援新疆建设。三是利用三月份“学雷锋、树新风”活动月,教育学生学会奉献,多做好人好事,学好知识、掌握本领、勇攀科学高峰等等。

学生手册

重视教学常规,提升队伍水平

合格人才的培养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更需要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为此,学校重视教学工作,具体如下: 一是加强教研组建设。组织集体备课,课后加强教学研讨,特别是一部分住校教师经常在晚上利用空余时间继续研讨,如当时校长包钟琳老师、教导主任刘元璋和李海渊以身作则,积极参与,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二是加强青年教师培养。组织师资帮教,一对一辅导,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

关心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是平等对待学生。当时有些学生出身不好,往往会被人歧视,但学校领导和老师能正确看待,立足于学生自身的表现、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在学校里同样能得到重用,当上班干部。二是帮助学习和困难学生。由于沪太路沿线只有宝山二中和宝山三中(现在的顾村中学)两个完中,学校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南到刘行、北到浏河,许多学生因家庭困难,无法住校。学校针对这一情况,减免部分学生的住宿费让他们安心学习。针对学习困难学生,学校组织教师加强课外辅导。一部分教师还利用休息时间无偿辅导学生,帮助这些学生考上大学。在教师的影响和激励下,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不满足课堂教学内容(当时教材比较简单、课外学业负担比较轻),自己购买课外辅导书,提高学业水平,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学校利用空余时间组织学生下乡学农,去农场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还组织学军,了解国防知识,加强纪律教育。

重视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素质

尽管学校体育设施比较差,还是想方设法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要求。学校除正常开设体育课外,每年组织校运会,设置了简易乒乓房,组建学校运动队,参加县运动会,取得好成绩。
由于学校领导重视、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办学效益迅速提升。62-66届高中毕业班高考升学率保持在70%-75%之间,在宝山县名列前茅,与嘉定一中媲美。其中,62届毕业生李用吉被清华大学录取,65届毕业生王承忠被北京大学录取;65届96名高三毕业生中有13人被第一批本科院校录取(北京大学1人、复旦大学3人、上海外国语学院1人、华师大2人,等等)。

开设分校,推动地区教育发展

1958年,为了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学校增设罗泾、罗南两分校,各办初一一个班(后来于1961年独立建制,分别为罗泾初级中学和罗南初级中学)

1964年8月,在毛主席的教育方针“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指引下,又在宝山县、罗店公社两级领导“为贫下中农服务”、“送教上门”的号召下,罗店中学积极行动起来,开办了罗店中学天平、光明两所分校,使贫下中农子女“上小学不出大队,上中学不出公社”。
当时,罗店中学因地制宜,借用坐落在罗店公社天平大队泥墙圈生产队的两间草屋教室,开天辟地在罗店地区的农村开办了一所中学,定名为“罗店中学天平分校”。1964年9月开始招收附近农家子弟一个班,学生数40多人。罗店中学非常重视这所分校,当时委派了刘启光、金惠明任数学教师,他们俩人长期驻守在天平基地,作出了较大贡献。其他理化体育等学科由罗店中学兼任。
1966年 “文化大革命”爆发以后,学校一度停课。1968年天平分校复课。不久,学校逐步发展,筹建楼房校舍。

1969年天平中学独立成为一所初级学校,办校规模也进一步发展。
罗店中学在开办天平分校的基础上,又于1967年9月在光明村丁钱宅开办了第二所分校—光明分校。一开始,只招收一个班,学生40人左右,后来逐步发展。1968年暑期在光明大队建造了三间平房,一间教室占用两间平房,教师办公室在另一间。接着第二年又建造了四间平房,教师从4人增至9人,班级从一个班发展为三个班。1969年班级数再增加,校舍不够曾经改为二部制。到1970年建造了楼房一幢共有10间教室,光明中学也成为一所独立的农村初级中学。

从罗店中学光明分校到光明中学这个发展过程中,罗店中学作出了巨大贡献。首先是在物质上的支持,学校提供了部分教学设备,如课桌椅、办公桌等;分校经费也由罗店中学解决;还从罗店中学校园内移植部分绿化到光明中学。其次,罗店中学选派了不少骨干教师到分校工作,使两所分校的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罗店中学委派校长包钟琳亲自到天平分校兼任校长,同时派去了一批骨干教师。其中有语文教研组长张黎军,政治教研组长彭卫等;年轻教师中有复旦毕业的毛之杰老师、北大毕业的王承忠老师等。当时语数外理化等学科都由骨干教师任教,师资力量较强。先后在光明分校工作的老师有:语文:徐国强、徐鹏飞;数学:郭雄、金荣华;物理:张明森;化学:蒋浩荣;英语:龚治基。罗店中学副校长陈明南担任过光明分校负责人。

学校发展受挫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影响到学校,教师在校内操场边耕田试验,还和生产队搞试验田,部分师生投入炼钢白天只上四节课,有时晚上上课,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下放给罗店公社领导,后改属罗店镇领导,校名为宝山县罗店镇罗店中学,后至1979年恢复为“上海市罗店中学”。“十年动乱”期间学校停课,校产遭破坏,部分教师被批判,校纪校风比较混乱。在“复课闹革命”后,由于课堂纪律较差,教学质量普遍下降。“动乱”给学校造成负面影响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学校领导在破除“读书无用论”、整顿校纪校风上作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一定的成效。

在正常教学秩序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学生的文艺活动并没有停止。罗店中学活跃着一支积极向上的文艺小分队,有教师和学生参加,靠着简陋的乐器和服装道具,自编自演音乐舞蹈,说唱小品,并把这些节目送到农村田头。节目虽然朴素,却受到了农民朋友的热忱欢迎。他们主动搭起舞台,邀请罗店中学文艺小分队前去演出。

随着艺术实践的不断发展,学生们的艺术素养不断提高。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他们自编自演的舞蹈《做红灯》,被选送参加宝山县的文艺汇演,而且一举成为名牌作品,凡宝山县的重大演出,必定被隆重邀请去亮相。

附:部分获奖情况

1956年,宝山县优秀教师:武宗禹、赵耕书、朱兆鹏
1957年,宝山县中学生运动会男子100米第一名:郁德祥
1958年,宝山县中学生运动会男子100米第一名:王丰龙
1961年,宝山县优秀教师:胡育梅、朱兆鹏
1962年,朱荣华同志被评为宝山县优秀卫生工作者
1962-1966年,徐承瑞、周振寰、毛凤岐、陶祖礼、李遍、顾承铄等同学获宝山县中学生运动会乒乓比赛个人单打和团体冠军。

消除“文革”影响,走上正轨发展道路

1976年12月,金友章任支部书记兼校长。
1979年9月,赵心安任校长,金友章继续担任支部书记。
1979年,罗店镇将民办向阳中学并入罗店中学,恢复“上海市罗店中学”校名。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学校加强纪律教育,整顿学风,学校教学秩序得到恢复。

重视德育,开展道德教育和理想教育。

一是加强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消除“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确保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对学生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实行一周一规的训练,使学生逐步克服不良习惯。在约束中培养学生的自觉性,逐步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

三是组织读书活动和系列报告会。每个学生读一本好书,写读书心得;召开读书心得演讲会,革命英雄的故事会,劳模先进事迹的报告会。这些活动不仅陶冶学生情操,还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三是组织读书活动和系列报告会。每个学生读一本好书,写读书心得;召开读书心得演讲会,革命英雄的故事会,劳模先进事迹的报告会。这些活动不仅陶冶学生情操,还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四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校内开展以“五讲四美”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礼貌活动,继续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争创文明班、文明学生”活动,等等。各项活动效果显著,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经过这些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系列教育活动,学校德育工作取得良好的进展,逐渐恢复到“文革”前宝山二中的校纪校风校貌,为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铺平了道路。

抓教学常规,恢复良好的教风和学风。

一是抓备课。要求教师钻研教材,提前一周认真备好每一堂课;每周开展一次备课组活动,加强对教材、对学生、对教法的研讨,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保证课堂教学有序、有效的开展。

二是抓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在内容设计上科学合理,面向全体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克服拔苗助长的做法;改进教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的陈旧教法,要精讲多练、师生互动,让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各教研组积极开展教改实践公开课,如,文科方面“学生讨论式”、理科方面“实验与讲课相结合”等。通过教改实践研究,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三是抓课后反思和辅导。在组织教学公开课和教师相互听课的基础上,学校定期组织评课,相互交流研讨;还要求教师每学期写一份教学经验总结、上交一份教案,由教导处组织评选、汇编成册;还建立教师业务档案,关注教师的成长过程。学校要求教师认真批改作业,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做好补缺补漏工作、优秀生的培养。
通过这些努力,学校教学秩序稳定,学生成绩不断提高,升学率逐渐回升,各级竞赛中获得等第奖。

重视体育,抓普及和提高。

学校增加体育设备,改善运动场地,保证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认真落实“两课两操两活动”,每学年举办一次校运会,平时开展各类小型体育比赛。通过这些比赛选拔优秀学生组成学校田径运动队,开展集训,在宝山县中学生运动会上争金摘银。

改善办学条件,增强服务意识。

要求后勤为教育教学第一线服务,为师生的生活服务。
学校积极改善办学设施,扩建东大楼、改造理化生实验室、增加仪器和图书;新建厨房和师生食堂,改善师生的用膳条件;开展增资创收活动,办为农服务的农机修理厂、为地方服务的小型印刷厂,增加学校经济收入,改善办学条件。

附:获奖情况

学校:
1978年、1979年、1980年,宝山县爱国卫生先进集体
1978年、1979年、1980年、1981年,宝山县灭鼠先进单位
1981年,宝山县文明学校
1981年、1982年、1983年,宝山县体锻达标先进单位
1981年,后勤组被评为度宝山县先进集体

教学:
1980年、1981年连续两年荣获宝山县广播操比赛一等奖
1982年,宝山县中学生运动会上获得高中组总分第二名,初中组总分第三名。
1983年宝山县中学生运动会上获得高中组总分第三名,初中组总分第二名。
杨建华同学的男子三级跳远、邱杰同学的男子三千米、男子团体4×200米接力比赛中打破县中学生运动会记录。

队伍建设:
1978年,宝山县先进工作者:金大公、潘冷云、武宗禹
1979和1980年,宝山县爱国卫生先进个人:吴元熹
1981年,宝山县先进工作者:彭卫
1981年,上海市先进体育教师:舒文龙
1981年,宝山县卫生积极分子:张君修
1978年、1981年,体育教研组被评为宝山县先进集体
1979年,宝山县教育系统先进个人、1982年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杨惠珍
1982年,上海市体育教师优秀奖:赵宏良
1982年,宝山县体育教师优秀奖:董福祥

夯实办学基础,争创宝山区重点中学

1985年1月,在辞旧迎新的日子里,罗店中学新的领导班子诞生:王明发任校长,苏全兴任支部书记。

明确发展目标,提升学校层次

新领导班子走马上任后,团结一致向前进,谋划学校新愿景,制定学校三年发展目标:以上海市中小学教育条例为指导方针,尽快提高罗店中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努力将罗店中学办成区县级的重点中学;争取在1986年把罗店中学的初中部办成合格初中。

为了实现这两大目标,学校制定了具体发展目标:第一、发展学科教学特色,树立品牌;第二、教学质量在县内达到较高水平;第三、培养一支质量较高特色鲜明的师资队伍,特别是要培养一批有较好素质和业务水平、有一定科研能力、能创出较高教学质量的骨干教师。

1986年2月,学校向宝山县委、宝山县政府提出了建设成重点高中的规划报告。报告中提出要尽快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校区面积要扩大,操场设施要完善,教室面积要充裕,实验设备要过硬……。除了这些硬件要求外,学校特别强调要把领导班子的过硬建设、教工队伍的过硬建设、管理方法的过硬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迎接罗店中学升格为宝山区县重点高中。

重视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实现罗店中学的三年目标,学校 1985年走出了“向课堂要实绩,以改革求发展”的第一步,重视开课评课活动。

领导班子以身作则,王明发校长亲自上市级公开课、观摩课,向县级、市级的同行展示自己的风采。学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和兄弟学校、兄弟区县的同行切蹉教学经验,共同提高。
苏全兴书记也在课内课外做调查研究,在高二学生中问卷调查:“改革开放后,你心中震动最大的是什么事?”“面对新形势,你有什么新想法?”“你对老师教学有什么新建议?”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的要求,掌握教育教学的主动权。

在校长书记的带动下,教导主任徐均林、语文教研组长朱海明、英语教研组长徐拔、数学教研组长徐荣寿等老师纷纷上公开课,示范课,仅1985年的一个学期,校级观摩课达14节,片级观摩课5节,县级观摩课达6节,还有一节市级观摩课。课后,教研组认真组织研讨,大家各抒己见,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由于扎扎实实抓教学,坚持“面向多数,生动活泼,追求高效,体现‘精’、‘实’、‘活’”的原则,学校的教学风气和教学质量稳步向前发展,教学面貌焕然一新。

拓展第二课堂,发展学生个性

为了适应全国教改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学习青浦县顾冷元小组的先进教育法,罗店中学在1985年和1986年大力倡导第二课堂活动,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1985年全校组织起20多个第二课堂兴趣小组,参加活动的学生数超过300人,第二课堂涉及的知识范围特别广泛,真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古今中外,五花八门;涉及的学科有语、数、外、理、化、生、史、地、音、体,几乎包含学校开设的所有科目,这对课堂教学是一个极好的补充和推动。

1986年第二课堂的数量虽然减少了,但更加少而精,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和需要,更加体现罗店中学的特色。例如“诗与歌”小组,人数从23人扩大到53人,经过几个月的辛勤训练,排练出和谐动听的合唱和小组唱,得到县少宫的好评;又如“书画”小组,一学期活动近10次,经过半年时间的切磋技艺,素描、构图方面大有长进,在全校举行了一次书画作品展,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发挥科研引领作用,推动教学改革

八十年代中期,学校面临一个难题,已经有了长期的教学积淀,有稳定的老师队伍,但是教学质量难以突破。如何解决发展中的“瓶颈”?

学校发展也得到教育局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时任教育局局长蒋育才亲临学校,与学校领导一起研讨,共商发展对策。学校还组织教研组、教师研讨,形成共识。

经过讨论,大家都认识到,墨守陈规,按老经验办事?不行!照搬照抄,用名校的办法?也不行!只有从罗店中学实际出发,重视教科研工作,把教科研工作纳入教研组工作范围、组长要带头,形成“科研引领教改,提升学校办学层次”的工作策略。

1985年,在自愿报名与学校挑选相结合的基础上罗店中学建立了第一个科研小组,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轰轰烈烈开展起来了。

1985年罗店中学全校交流的科研论文超过了10篇,1986年达到15篇,质量也与日俱增,其中教导主任徐均林,数学组长徐荣寿,英语组长徐拔,体育组长舒文龙都写出了质量上乘的论文。这些从罗店中学课堂上精心分析,精心钻研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论文,提出了问题,分析了问题,解决了一个个鲜活的问题,是这些老师以往经验和以后设想的精心杰作,是对罗店中学教改的有力推动,是对全体教师的激励和鞭策。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教科研的蓬勃开展,促进教学特色的形成,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以校长王明发、书记苏全兴为代表的罗店中学领导班子,为此殚精竭虑,积极努力,这为1987年罗店中学升格为宝山县重点高中铺平道路。

附:获奖情况

学校:
宝山县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教学:
上海市化学学科观摩教学中,沈祚俭老师荣获优胜奖
宝山县中学生时政知识竞赛:团体第2名(仅次于行知中学)
宝山县政治经济学小评论比赛:得奖数量占全县三分之一
宝山县“蜜蜂杯”作文比赛: 13人次得奖,其中一等奖1名,二等奖8名
宝山县哲学、政治经济学小论文评选活动先进学校,朱兰同学的小论文荣获县一等奖,后来又荣获上海市三等奖
《宝山报》刊登了罗店中学教学出成果的专题文章
1985年,上海市中学生运动会上,华影获铅球第二名、铁饼第三名;王瑜获4×100米第二名。

队伍建设:
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杨惠珍
上海市先进体育教师:舒文龙
宝山县工会积极分子:舒文龙
宝山县先进工作者:杨惠珍、杨物华、徐荣寿、徐纪明、王成发、张佩芳、倪福英、季志高,等

科研:
舒文龙老师的《体能开拓法》和鲍月琴老师的《青少年修养启发式教学》分别在上海市级刊物上发表,物理组的《探索实验操作法》在1986年上海市理科学会年会上进行了交流,获得好评。
3篇论文入选1986年宝山县教育科研论文选。

成为区重点中学,稳步提升办学质量

这个时期,学校党政主要领导进行了两次重大调整:
1987年8月,金竟秋任校长,陆伟光任党支部书记。
1991年2月,金竟秋任党总支书记兼校长。

1995年3月,张一德任校长,李思民任党总支书记。
1998年8月,张一德任党总支书记兼校长。

1987年,罗店中学被批准备为宝山县(后改为宝山区)重点中学,开始招重点高中班。同年,原上海市市长汪道涵为学校亲笔题写校名“上海市罗店中学”,对学校发展寄予厚望。原国家卫生部部长钱信忠为学校图书馆题词并赠书81册(《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关心和支持学校发展。
那时罗店中学高中重点班的生源并不好,学校没有首批挑选权,加上部分农户籍学生急于投考中专、技校,真正的苗子实在是寥寥无几。不仅如此,为了解决宝山区北部地区完全中学相继撤消而引发的矛盾,罗店中学同时还开设了普通高中班,这些学生的起点相对比较低。这是新时代学校发展的良好机遇,给了罗中人方向与力量,同时这也是一次挑战。为了不辜负数代罗中人的努力,学校昂首迎接挑战,打响了旨在提高罗店中学教育质量,重振昔日雄风的战役。

确立先进理念,指导学校工作

对于宝山北部地区的一所农村中学来讲,社会和家长所期望的,显然是提高升学率。然而,教育的本质并不仅仅是教学质量,决不能局限于片面追求升学率。校长金竟秋清楚地认识到作为一所重点中学,仅有升学率是远远不够的,应该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培养全面而有特长的学生。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中明确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力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国家政策为学校发展指明了方向,学校在继承传统、立足现实的基础上,提出学校办学目标:把学校建设成为“书园、花园、家园”,成为上海市有影响的区县级重点中学。
在学校办学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学校培养目标,即“五四三一”教育工程:培养五个方面的作风:进取的精神、勤奋的态度、严格的规范、合理的方法、良好的习惯;加强四个方面的素质:思想、道德、智力、身心;提高三个方面的能力:自我锻炼、自我管理、自我调节;发展一项个人兴趣爱好特长。

为了有效实践这个工程,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目标是建立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创造良好办学环境;第二阶段目标是建立一个团结、和谐、高效的领导班子和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全面贯彻“五四三一”教育工程确定的方针,转变单一的升学教育观念,使教育质量稳定进入一个较高水平;第三阶段目标是进一步优化领导班子、教师队伍、培养出“合格加特长”的学生,成功实施“五四三一”教育工程。

这个工程以培养人格、培养能力、培养特长为基本目标,以“优化”为基本途径。
在“五四三一”教育工程指引下,学校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取得良好的成果。

加强环境建设,创建和谐校园。

针对当时人际关系不够和谐、校园环境较差的情况,大力进行三个方面的环境建设:培育健康的心理环境、缔造融洽的人际环境和建设优美的自然环境。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逐渐形成教工关系和睦、师生之间友爱、勤教共读、奋发向上的和谐校园,为学校教育教学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奠定基础。

实行科学管理,确保各项工作正常运行。

学校是部大机器,教职工犹如一个个部件,只有每个部件正常有效地发挥作用,才能产生高效益。为此,学校实行了一系列的科学管理方法。

第一、运用能级管理原理,实行分级管理。校、处、组三级,岗位有别,责职分明,一般不越级处理工作问题。
第二、运用目标管理原理,制定和落实各条线、各年级、各学科的奋斗目标。
第三、运用动力原理,制定了《工作量和奖金挂钩条例》和《教育成果奖条例》。这两个条例引进了竞争机制,调整了工具学科和一般学科之间的关系,扭转了“有人无事做,有事无人做“的局面,提高了第二课堂的地位。

不需要再用简单的行政命令和死板的记时记量去催促,学校的领导不必再为之而唇焦舌燥,费力而不讨好,因为,绝大多数教职工本来就有着许多不泯的心愿,都希望自己至少能够成为一颗不可缺少的螺丝钉,随后成为一颗闪光的“新星”。

科学管理带来良好的效益,教学质量不断提升。1990年,首届重点班毕业,高考录取率达94.5%,全区之冠;91年,90%;92年,100%;93年,98.6%。这些比例始终在全区占第一、第二的位置。近几年,学生在全市、全国乃至国际比赛中屡屡得奖。

进行局部试点,稳步推进教学改革。

“五四三一”教育工程的实施,首先是从改革初中教育开始的。
1989年,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效益,优化教育环境,针对当时普遍存在的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拼命加班加点、大班补课而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教育实际,学校在初中部进行了大胆的教育探索,提出“控制、确保、优化”的实验设想。实验围绕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四个维度展开,以期通过三年的努力,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培养和提高。
根据当时初中阶段的教育要求现状,学校设计了实现转机的“三部同步”,其要点是:
第一,严格控制第一课堂------设计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情感,提高教学效率;坚持按计划安排课时,按规定安排学生专业(课外作业少布置或不布置),坚持不加课、不补课(学习困难学生采取作业面批、效果回授等个别辅导措施及学生互较等形式平衡)。这一方法的目的是既保证第一课堂的教学质量,又减轻师生在第一课堂的负担。
第二,确保第二课堂------从时空、师资、设施等各方面落实第二课堂,确保德育、技能、艺体三类活动的开展,起到加强德育建设、活跃学生的身心、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作用。
第三,努力优化班级环境----环境是育人的一个重要因素。班级集体是学生在校成长的最重要的环境,它不只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而且是学生素质形成和发展的一个摇篮式共同体。要使用科学的、艺术的、情感的、理性的等各种方式把班级建设成为富有凝聚力、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集体,从而优化素质教育的人际环境、心理环境。
上述三种方法在实验开始后是同步进行的。
在实验的基础上,学校又形成了三份富有价值的实验报告,即《控制第一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基本保证-罗店中学改革初中教育实验报告之一》、《确保第二课堂,拓展素质教育主要渠道-罗店中学改革初中教育实验报告之二》、《优化班级环境,创建素质教育良好基地-罗店中学改革初中教育实验报告之三》。
这次实验得到市、区教育部门有关领导的关注。1992年原上海市教育局局长吕型伟、党委书记刘芳对实验及报告作了充分肯定。刘芳的评价是:提出的“控制”“确保”“优化”三个问题是从你校实际出发,是抓住了当前教改的重点的;教育实验过程有科学性和对比性;效果明显,有推广的可行性。
事实证明,经过了三年的实践探索,教育效果是极为显著的。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校校风严谨和谐。学生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发展,并获得良好的社会效应。

重视教育科研,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被学校的领导、教师们放到了堪称生死攸关的地位。
1985年,罗店中学建立了第一个科研小组,是在自愿报名与学校挑选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是一颗“火种”,点燃了便会逐渐燎原。到1988年,这支队伍已扩大到教职工的40%左右。每个教研组都有自己的课题,学校为此专门成立了科研中心组,将全校科研纳入统一指导、管理的轨道。

善于在教师长期积累的经验基础上,有选择有目标地进行教改实验,是罗店中学教育科研的特色之一。 课题形式多样。有总结型课题,如高中数学的“题组法”和初中外语的“非智力因素培养”等一系列经验的归纳升华,成效相当显著。有擅长从小课题、多形式着手,把一个课题分为几个来入手,比如把数学的题组法分解为“新授课中的题组教学”、“复习课中的题组教学”来研究,小而明确,周期短而获益匪浅。

课题能取得实效,不仅是形式上的“小而精”,更在于它的底蕴,在于它注意了科学、先进和应用三者的结合。罗店中学的科研力求与教育实践结合,摸得着,用得上。高中女生智力稍逊于男生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校数学组与外校合作,作了《关于中学女生数学学习能力的调查和研究》的课题研究。89届高二(1)班女生原来智商一般,成绩平平,经实验,会考的平均成绩和高考的优良率均不亚于男生,一改以往女生数学成绩每况愈下的定向趋势。

罗店中学教师科研硕果累累。据粗略统计,共计论文近两百篇。作为校主要领导的校长金竞秋参与的《高中语文考试命题的客观性》被评为区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总支副书记李思民的《高中办学模式探索》被列为市级课题;副校长张一德参与的《数学题组法》获市三等奖;教导主任徐敏撰写的关于学校《教师工作评价经验》一稿被收入《学校教师工作评估实用手册》,全文长达14页……

科研促进教育,教师不再加课加班,广大学生脱离了“题海”之苦,有更多时间参加各类兴趣小组。

关心经济创收,提高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80年代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学校领导为了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花大力抓好校办工厂生产和发展。

学校借助于社会力量发展第三产业,在多方面为社会为工矿企业提供服务。大家互相依托,互惠互利。
为学校经济创收作出重大贡献的是担任罗店中学名誉校长的四方化工厂厂长陈金根。从1988年起,四方化工厂每年捐助罗店中学3至5万元办学经费。1992年,该厂又帮助罗店中学办起了“金罗化工厂”,从1993年起,每年可得益30万元。但是,作为“功臣”的陈金根厂长是这样讲的:“金罗化工厂的项目是罗店中学引进的,至于利润,罗店中学是拿取不少,但比我们厂要少。再讲我们厂的干部职工、引进工程师的子女都在罗店中学读书,这使我们解除了后顾之忧。还有,罗店中学的教师又为我们厂办业务培训班,翻译资料,不是提高了职工素质,提高了生产效率吗?”

陈金根厂长常说自己的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他的这番话表明他很有远见卓识。
类似这样热心的单位和领导还有不少:杨行镇的北宗村、罗店镇的东南弄村和罗溪村、罗店第二工程队……
正是在他们的支持下,这些年罗店中学先后办起了印刷厂、五金厂、化工厂,创建了涂料生产工场和化妆品洗瓶工场等产业,年总利润大约60万元。这些资金除了弥补上级部门拨款不足部分,解决职工伙食补贴、奖金等外,还保证了教学成果奖的发放。同时,学校办起了教师餐厅、浴室等福利设施,提高了教师待遇。

附:获奖情况

学校:
上海市加强初中教育先进单位。
上海市普教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校团委被评为上海市红旗团委
总务工作被评为市先进集体
体育组获市先进集体称号
区合格初中评比一、二等奖。
校实验室和图书馆分获区工作检查一等奖、二等奖。

教学:
劳技课成果展评获市评比一等奖。
舞蹈、小话剧获市首届中学生艺术节三等奖。
高中数学组被评为宝山县先进集体
90届高中生李清毅获市高中物理竞赛一等奖,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三等奖

队伍建设:
上海市优秀园丁:张一德、陈飙、杨物华、盛燕燕、李思民、冯华东、马菊娣
上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陶月娟、金大公
上海市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杨惠珍
宝山区先进工作者:姚文龙、叶蓓芬、赵群光、马强哲、沈爱明
宝山区优秀园丁:姚文龙、杨鲁珊、陆伟光,等
宝山区优秀教师:刘国兴、姚文龙、杨惠珍、舒文龙、张纯基、赵良尤,等
宝山区学校德育先进工作者:金大公、马强哲
宝山区新长征突击手:沈浩

科研:
《控制 确保 优化》实验项目被评为市教科研成果三等奖、宝山区教科研成果一等奖

坚持课程改革,形成办学特色

历史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罗店中学也走过了近50年的历程,学校发展又迎来一次新的机遇和挑战。

参与课改实验,推进素质教育

1991年,学校成为上海市高中课程教材改革首批整体试验学校。面对“一期”课改,学校深感面临的困难和阻力,但随着“五四三一”教育工程的顺利推进,随着初中教学改革的推广,教改理念开始为广大教师接受,部分教师已在进行实践,这为学校探索一条更为明确的办学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试点工作的整体推进,同时为了适应教育形势飞速发展的需要,二期课改试点工作从2002年9月正式全面启动,我校再次成为上海市课改试验基地学校。

改革是艰难的,但收获又是巨大的,在推进素质教育的道路上学校又迈开了一大步。

一是领导统一思想,落实到位

要做好教师、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首先要做好领导班子思想工作,只有班子思想统一了,才能形成强有力的一股劲,带动全校工作。学校在课改试验工作全面启动后,校长首先组织校务会成员学习课改新理念,把课改工作列为学校工作重中之重。在学校规划中明确指出:坚持依法治校,以德立校,加速提高干部队伍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推动教师队伍专业化内涵发展,用先进教育理念和科学教学方法大幅度回升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学校每学期每学年的工作计划都把课改试验工作列入计划,做到每阶段工作有目标,学校课改试验工作列入校务会讨论内容,每学期总有2—3次专门讨论学校课改进展情况。学校二期课改领导工作由正职校长挂帅,分管校长具体负责课改工作实施,教导主任蹲点课改起始年级,协调全校课改工作推动。

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学校抓教师观念的转变,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与社会理解。学校多次组织针对课改的宣讲学习,由分管校长在全校教工大会上宣讲课改理念、介绍课改方案。一个阶段后,学校召开课改研讨会,进一步提高对课改认识,针对前阶段工作提出今后工作五点做法:加强备课组、教研组建设;对新教材的使用及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执行;以课改为平台,推进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改进学生学习评价方法,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注重学生个性特长,让课程适应学生发展。

由于学校做了大量工作,全体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把学校课改试验视为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次发展机遇、锻炼与展示自己工作能力的一个平台,积极参与。如二期课改中,我校高中有二个试点年级,初中三个年级,高三一个年级尚未使用新教材,但任课教师积极参与课改试验工作,与试点年级老师一起商讨,熟悉试点教材内容,钻研三类课程教法,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探究创新为主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初高三毕业班老师,关注试点年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试题形式。学生、家长认同与社会理解是搞好课改工作重要方面,学校在初三毕业班家长会及试点年级家长会上着力宣传我校在课改中取得的成果,在宣传栏中宣传优秀毕业生先进事例,让家长了解课改内容,认识到课改对他们子女成长的积极作用。还通过班主任家访,把学校二期课改相关信息及时通报给他们,使家长了解课改做法与进程,解除了家长疑虑。

二是加大课程改革力度,让课程适应学生发展

一期课改中根据课改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个板块的课程设置要求,学校首先以选修课为突破口,把较多的注意力集中在选修课的开设和研究上,发扬学校优良传统,运用初中教改经验,一批以艺术为主体特征的选修课先后开设。随后又逐步推广到其他领域的选修课。接着,又开设有关学生学习习惯指导的选修课程,其核心是优化教学目的、优化教学习惯、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理念,旨在引导师生从“美”的角度优化教学全过程。自此,也开始了美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学校自编教材《学习习惯与优化学习》,后来被上海市课改办列为中学生选修教材,罗店中学则把它定为必修课的教学内容。

二期课改推进给学校搭建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新课程方案主要特点是“让课程适应每位学生的发展”,因此二期课改的重要工作是如何使课程适应学生,让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学习,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人”的位置。

首先是优化课程设置。改革基础型课程,变“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为“基本事实、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应用”的教学;开发拓展型课程,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实用性、教育性、基础性和可行性原则,学校要努力开发拓展型课程,并采取动态管理,优存劣汰,使拓展型课程保持高效优质、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兴趣、发展个性特长。

其次是优化教学过程。学校构建了美育融入学科教学的基本模式——“三感”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实施将美育融入学科教学,构建一套充分体现以美育人理念,操作性强,利于提高教学实效,又能体现教师个性的教学基本模式。

再次是强化教学管理。学校继续实施完善教学常规检查听评课、师资帮教、阶段性质量监控、学生问卷调查、教研组长和年级组长岗位考核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评价制度,主要为:重点做好以标准分统计为手段的教学发展性评价制度的完善工作;“减负增效”,建立学生作业量定期监控制度。

三是加强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提升了教研水平

搞好课改工作关键在教师,主阵地在课堂,无论是一期时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还是二期时的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都是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施进行,要破的只是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要立的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因此课改主要还是通过课堂教学来贯串实施。为此,学校组织专家讲座、年级组长和教研组长培训班,召开研讨会,组织教学展示等活动,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四是以课改为平台,推进和提升了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

课改的理念已深入到教师学生心中,特别是广大中青年教师参加课改积极性更是空前高涨,他们把参加课改看成是历史机遇,是锻炼自己、提高自己业务能力的平台,学校在老师上的公开课中,由各教研组推荐在区域、区及市上展示课。通过开设展示课,听取同行对我校老师的评课,反过来又促进我们老师在业务上一新台阶。学校老师对课改理念理解较为深入,在一堂课中善于对学生参与加以引导,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多校化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启发、补充。

五是改进评价方法,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学校在实施课改中改变对学生成绩量化评价,实行标准分管理,淡化分数,更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避免部分成绩较差学生产生自卑情绪,通过观察学生标准分的高低,用图表反映学生考试成绩,更清楚地知道学习成绩是提高还是下降。同样对任课教师来讲,而是更多的关注班级整体发展是上升还是下降,而且对班级年级进步最大的同学在考试后予以表扬奖励,这样做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和发展自己潜力和长处,增强学生继续学习的信心,指导学生选择后续学习方向。

制定学校校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为树立优良学风,形成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准则,在1996年2月向全体师生征集学校校训。
经过两个月自上而下的发动、推荐、、推敲、筛选,学校确定了自己的校训,即:严谨、求实、和谐、创新。
严谨:严肃谨慎、严格周到。学校是育人、做学问的地方,无论治学、治教、做人、处事都须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的态度。求实:要求大家思想充实、业务扎实、办事踏实、说话诚实、作风朴实、对党忠实。学校大力反对虚而不实和华而不实,惟此,才能得到丰硕的果实。和谐:指配合协调,即人的才能和品质得到协调发展,要求学生在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等四方面素质上和谐发展。据此,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师的指导都应和谐;在人际关系上,大家在同一目标下互相友爱、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在思想行动上保持一致。创新:以积极进取的勇气和精神,开拓事业。学生要创新的成绩、教师要创新的教法、学校要创新的质量,从而为国家创造更多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代新人。
校训中的八个字,集中提炼了大部分班级的推荐意见,代表了全体师生的共同心声

创建艺术品牌,注入发展活力

学校在积极开展教改,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开始重视学校特色发展。
1988年,学校决定每年开展“文化艺术周”,为学生搭建展示才艺的舞台。在首届“文化艺术周”活动中,有60%的班级参与,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来的热情,吸引了广大师生的目光,进一步坚定了学校办好此项活动的决心。随着初中教改的成功、高中教改的开展、群众艺术活动的进一步普及,文化艺术周也越办越好,参与率越来越高。

与文化艺术周同步举办的是一年一度的“班班有歌声”活动,这是各班全员参加的大合唱,全校集中组织展演,也深受学生的欢迎。

在文化艺术周活动中,还有一项集体项目,即“班班有舞蹈”,规定每班必须有20人以上组成班级舞蹈队参加比赛。这些活动展现了学生的青春风采。